初秋的北京,天气微凉,但在城北一家击剑俱乐部的训练馆内,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明亮的灯光下,十多名身着白色击剑服、头戴护面罩的孩子手持花剑,或弓步突刺,或灵活格挡,剑尖碰撞的清脆声响与教练的指导声、孩子们的喘息声交织在一起,充满了活力与激情,场边,一位神情专注、目光温和的中年人正静静观察着每一个细节,他正是北京市击剑协会副秘书长王钰。
“看到孩子们重新回到剑道上,眼睛里闪着光,全身心投入的样子,是我爱游戏体育现在最开心的事。”在接受专访时,王钰微笑着说道,他的话语中透着一股由衷的欣慰,作为北京击剑运动发展的亲历者和推动者之一,他近年来将越来越多的精力投入到了青少年击剑的普及与推广工作上,尤其关注如何在特殊时期过后,帮助孩子们重拾对这项运动的热爱与信心。
“回归”不仅仅是回到场地
在过去几年里,全球范围内的公共卫生事件对体育行业造成了巨大冲击,击剑这项通常需要近距离接触的运动更是首当其冲,训练馆一度关闭,比赛延期或取消,孩子们的训练被迫转入线上,失去了真实的对抗环境和团队氛围。
“那段时间对我们所有人都是挑战。”王钰回忆道,“击剑不仅仅是技术动作,它更是一种面对面的博弈,是勇气、策略和礼仪的综合体现,长时间的隔离,让很多孩子,尤其是初学者,出现了技能生疏、兴趣减退甚至畏惧对抗的情况。”
随着社会生活逐步恢复正常,如何让孩子们“重回剑道”并真正“享受”成为了王钰和北京市击剑协会思考的核心问题,他认为,“回归”绝不能仅仅是物理空间上回到训练馆,更重要的是心理和情感上的回归,是重新找到持剑的乐趣和自信。
“我们不应该急于追求成绩,更不应该给孩子施加‘补回失去时间’的压力,首要任务是营造一个安全、友好、充满鼓励的环境,让他们重新熟悉剑道的感觉,重新体验与伙伴们一起流汗、一起进步的快乐。”王钰强调。
快乐击剑:理念的转变与实践
为此,在王钰的倡导和参与下,北京市击剑协会推出了一系列旨在“让孩子享受重回剑道快乐”的举措。

在课程设置上做出了调整,协会鼓励下属俱乐部和培训中心,在恢复训练初期,减少高强度的技术打磨和战术训练,增加更多基础体能、协调性练习以及富有趣味性的游戏环节,将步法训练融入“模仿秀”游戏,将击打刺练习设计成“攻守擂台”,让孩子们在玩乐中自然恢复肌肉记忆和运动感觉。
“我们设计了一些不需要直接对抗的协调性、节奏感小游戏,甚至引入了音乐元素,目的是淡化‘必须赢’的竞争意识,先让他们觉得‘好玩’。”王钰解释道,“当孩子们笑起来,放松下来,技术动作反而更容易找回状态。”
协会特别注重教练员的引导方式,王钰多次在教练员培训中强调,“教练的角色更应是朋友和心理辅导员。”要求教练们多使用鼓励性语言,耐心观察每个孩子的情绪变化,对于出现畏惧心理的孩子给予更多个别关注和正向激励。“一句‘你今天比上周进步了很多’或者‘你这个防守动作做得真漂亮’,可能比任何技术指导都更能激发孩子的信心。”
协会还积极组织小范围的、非正式的交流赛和展示活动,这些活动不排名次,淡化胜负,重点在于提供展示和体验的平台。“我们称之为‘勇气赛’或‘风采展示’,”王钰说,“规则可以放宽,装备检查可以辅助完成,目标是让每个敢于上场的孩子都能获得掌声和认可,看到同伴们都在勇敢尝试,他们内心的障碍会慢慢消除。”
击剑的育人价值超越胜负
在王钰看来,推动青少年击剑,其意义远不止于培养专业运动员苗子,他深信,击剑运动所蕴含的独特教育价值,对于成长中的孩子至关重要。
“击剑被称为‘格斗中的芭蕾’,它既需要身体的力量、速度和协调性,更需要头脑的冷静、专注与策略思考,每一次交锋都是智力与体力的双重博弈。”王钰阐述道,“更重要的是,它教导孩子们如何面对胜负,在剑道上,你永远有赢的机会,也必然有输的时刻,学会尊重对手、遵守规则、坦然接受结果,并在失败中汲取教训——这些品质的养成,对孩子的一生都大有裨益。”
他观察到,那些真正享受击剑过程的孩子,往往在生活和学习中也表现出更强的韧性和专注力。“有的孩子刚开始很内向,不敢表达自己,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击剑训练,变得开朗自信了,有的孩子以前遇到困难容易放弃,现在学会了坚持和思考,这就是击剑的魅力,它塑造性格。”
在推动“快乐回归”的过程中,王钰和协会始终将“育人”放在核心位置,他们鼓励家长更多地关注孩子在学习击剑过程中获得的成长,而非仅仅盯着输赢和奖牌。“我们希望家长能成为孩子击剑之路的陪伴者和支持者,而不是施加压力者,和孩子一起享受这个过程,看到他们因为击剑而变得更加健康、快乐、有修养,这才是最重要的。”

未来展望:让更多孩子爱上击剑
展望未来,王钰表示,北京市击剑协会将继续深化青少年击剑的普及工作,除了巩固现有的快乐击剑理念和实践,协会还计划与更多中小学合作,开展击剑体验课和社团活动,让这项被誉为“绅士运动”的体育项目走进更多孩子的校园生活。
“我们希望能打破‘击剑是昂贵小众运动’的刻板印象,通过多种渠道,降低参与门槛,让不同背景的孩子都有机会接触并喜欢上击剑。”王钰透露,协会正在探索利用社区体育设施、举办公益夏令营等多种模式,扩大击剑的辐射范围。
协会也将致力于完善青少年击剑的竞赛体系,在保证竞技水平的同时,更加注重比赛的参与度和体验感,设置不同年龄、不同水平的组别,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舞台。
“我们的目标不是培养多少个冠军,而是播种下热爱运动的种子。”王钰望向训练馆里那些奔跑、跳跃、挥剑的身影,眼神充满期待,“当越来越多的孩子能够纯粹地享受击剑带来的快乐、友谊与成长,当他们未来回忆起这段时光,觉得剑道上的岁月是生命中一抹亮色时,我们所做的一切就都有了意义,看到他们重回剑道,并乐在其中,这就是我们持续前进的最大动力。”
采访结束时,训练馆内的课程也接近尾声,孩子们摘下护面,红扑扑的小脸上挂着汗水和满足的笑容,他们围着教练叽叽喳喳地讨论着刚才的动作,王钰走过去,轻轻拍了拍一个男孩的肩膀,低声鼓励了几句,那个男孩用力地点点头,眼神更加明亮,这一刻,剑道之上,快乐如此简单而纯粹。
评论列表